4月13日晚,西双版纳澜沧江两岸漫天飘动孔明灯,几盏巨型孔明灯也在预备放飞。 汹涌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4月13日晚上,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澜沧江岸,56岁的岩香罕满意地看着一盏盏他亲手制造的孔明灯随风摇曳,升向夜空。他对汹涌新闻(www.thepaper.cn)说,这是傣家人的传统,“我放不下,要一向努力地做下去。”
当天,西双版纳傣族公民迎来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傣历新年节。当天晚上,西双版纳机场航班停飞部分时段,让出天空,数万名身着盛装的傣族大众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起点着一盏盏写满夸姣祝福的孔明灯,澜沧江两岸天空在一轮圆月照射下,展现出“天上星河转,人世灯光明”的美丽浪漫画卷。
这是澜沧江岸一年中最美的夜晚,也是独归于西双版纳的浪漫。
孔明灯,傣语中译为“贡菲”,是一种能够升空飘飞的纸制热气球。每到傣历新年,傣家人都有着制造和放飞孔明灯的传统习俗,代表了吉利与祝福。
4月13日晚,工作人员预备放飞巨型孔明灯。 汹涌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2005年9月,傣族孔明灯制造技艺被西双版纳州发布为第一批民族民间文明维护名录,这也对错遗维护的“前身”。
本年56岁的岩香罕是景洪市曼勐村人,12岁起便开端学习制造孔明灯。小时候的他,看老一辈做孔明灯放飞上地利,只觉奇特。现在,岩香罕已成为西双版纳州级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项目“傣族孔明灯”制造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据岩香罕介绍,制造孔明灯需求满足的耐性。首先要选取耐性好、保存久的傣纸,底部的竹条也要削得满足薄。尔后,在张贴纸张时也需求非常详尽当心,“涂改胶水要均匀、不能太重或太轻,后边晒干、拼接也要花很长的时刻。”
4月13日晚,30多个宽约3米、长约5米的“巨型孔明灯”,在世人的合力托举下,慢慢升空。它们与数万个小型孔明灯将夜空装点成银河,让澜沧江流淌着满江“星光”。
4月13日晚,西双版纳澜沧江岸,数十人一起托举一盏巨型孔明灯,预备放飞。 汹涌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当巨型孔明灯挣脱掌心的那一刻,欢呼声在人群中泛动,岩香罕心里也充满了欣喜。这样的巨型灯,需求他和另3位师傅不停歇地做一天才干完结。
但他没有想过暂停,他对汹涌新闻说:“这是傣族的传统,过傣历新年都要做孔明灯,这不只是一门手工,也是一种文明,我放不下,要一向努力地做下去。”
44年的韶光里,岩香罕的这份据守也有了连续。现在,不只他的儿子把握了这门手工,许多乡民也自发地和他学习。“必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岩香罕说道。
一位来自广州的游客向汹涌新闻表明:“这样‘万家灯光’的局面比幻想中的更为震慑,四面八方的人团聚在这里点着孔明灯,承载着对未来的夸姣祝福。只要真实身处这灯光阑珊处,才干感受到这种魅力。”
4月13日晚,西双版纳孔明灯制造传承人岩香罕承受采访。 汹涌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汹涌新闻记者 郑舞
(本文来自汹涌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汹涌新闻”APP)